書畫鑒定談​ – 朱萬章

2024年09月02日 17:25

朱萬章


書畫鑒定是一門兼具實用性和學術性的學問,需要一定的書畫閱歷、文史和藝術方面的知識。在現代的文物鑒定中,書畫鑒定又是唯一一種不能以科技手段完全替代目鑒的文物門類。科技鑒定在書畫中,只能證偽,而不能證真。比如一件標榜為宋代米芾的書畫,通過儀器檢測紙張、墨蹟、印泥等材料是宋代的,也不能確定這件作品就是米芾的,還需進行書畫風格的比對、時代氣息的考量和個人筆性的研究等,因為宋代以後的人也可以用宋代的材質創作書畫;但如果檢測紙質等材料是宋代以後,則可斷定此作為偽作。而要證明一件作品是真跡,除了材質必須到那個年代外,還必須對書畫家的個性風格、印鑒款識了然於心,有時候還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獻考據來做輔助證明。正是基於這樣的理據,在以後相當長時間內,書畫鑒定仍然需要依靠專家的經驗來進行判斷。既然主要取決於經驗,難免會受到很多主觀因素的制約,因而也就使書畫鑒定成為所有文物鑒定中最難,也是爭議最多的一門學問。


書畫鑒定中,最難的莫過於“鑒真”而不是“鑒偽”

所謂的“鑒偽”,就是依據某些瑕疵將作品斷定為贗品。在大多數時候,這種判斷是有道理的。但有時候也不儘然。謝稚柳就曾說,書畫家有時候可能會因為創作的環境、心情或其他原因,而在作品中表現出和一貫風格不一樣的地方。相信很多從事書畫創作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。但據此就斷定作品是偽作或存疑,顯然是不科學的。


有的人動輒將作品看假,有時即使是真品,但略有瑕疵,也會因為“慎重”而把作品斷為偽作。若發現此類鑒定“失誤”,真正追究起來,他可以說是自己眼力較嚴,兩手一甩,毫不幹事,人們也會因為他的“把關嚴”而理解、原諒他。筆者就曾遇到過多次這樣的例子。記得某次為博物館徵集作品時,有一件作品是開門見山的改琦的人物畫,無論筆墨風格,還是時代氣息、鑒藏印章,都無懈可擊,而且流傳有序。但在最後簽署鑒定意見時,其中有個專家在仔細鑒定之後,雖然並未挑出其顯而易見的毛病,但卻認為,改琦所繪的仕女的裙擺有些僵硬,像改琦這樣知名的畫家,不太可能出現這種狀況。就因為這樣一句“不太可能”,就把此作打入冷宮,定為“存疑”。事實上,這件作品雖然後來無緣入藏公庫,但卻在拍賣場上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。這就說明,作品的真偽自有公論。那種因為書畫家的非典型風格或人為的“挑刺”而輕易定作品為贗品或存疑的做法,在現今書畫鑒定界似有越演越烈之勢,也使書畫鑒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。很多收藏家因此備感困擾。


但是,在真正的高水準鑒定家看來,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,最多也就是書畫鑒定的初級階段。在書畫鑒定中,真正考驗是否具有“法眼”的,是“鑒真”而非“鑒偽”。所謂“鑒真”,是在別人“鑒偽”中被打入另冊的“偽作”或不留意的作品中發現“仙丹”,去偽存真,去粗取精。大家所熟知的張伯駒、韓慎先、張珩、吳湖帆、王季遷、謝稚柳、啟功、徐邦達、劉九庵、楊仁愷、蘇庚春、傅熹年等著名書畫鑒定專家都有這個本事。啟功、謝稚柳等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的成員在全國巡迴鑒定時,就發現了大量的不為人所知的真跡。在這些鑒定大家中,都有過慧眼識寶的經歷:比如徐邦達發現了懷素的《食魚帖》、黃公望的《雪夜訪戴圖》,謝稚柳發現了徐熙的《雪竹圖》、北宋人的《群峰晴雪圖》,啟功發現了眾多董其昌的代筆人,劉九庵發現了祝枝山的代筆人吳應卯和宋人《柳蔭群盲圖》、元顏輝《山水》軸、元趙孟頫《行書五言詩》軸,楊仁愷發現了《清明上河圖》等。而蘇庚春也曾為廣東省博物館徵集過被人定為“贗品”的明代陳錄的《推蓬春意圖》和邊文進的《雪梅雙鶴圖》。前者是從被定為普通工藝品的出口商品中發現,後者則是從古籍書店包裹線裝書的故紙堆中發現。這兩件作品後來成為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,被全國書畫鑒定小組的專家們一致認為是該畫家的精品之作,寫就了一段書畫鑒藏史上的佳話。


關於書畫鑒定中“鑒真”與“鑒偽”的話題,徐建融在一篇題為《鑒定眼界的嚴與寬》的文中談到:在書畫鑒定中,一種是以鑒定家的“自我”為中心,一種是以待鑒定的作品為中心。他指出,在這種情況下,不是眼睛寬和眼睛緊的問題,而是人品的問題。撇開開門見山的真和假,對於可真可假的情況,當它與鑒定者沒有利害關係的情況下,客居美國的書畫鑒定家王季遷先生就曾對人說過:“某甲心胸寬闊,所以一律看真,某乙心胸褊狹,所以一律看假。”這雖然有些上綱上線,但細想起來,似乎不無道理。當然,這又涉及書畫鑒定的另一個層面了。


而對於書畫鑒定中常見的有爭議的作品,老一輩的書畫鑒定家並不急於下結論。謝稚柳在這方面為後學者做了一個表率。他曾說:“別人都說我看畫時看得比較寬,其實不是我有意如此。對一件古人作品的真偽,如果採取嚴的態度,說它是假貨,是偽作,那是很容易的事;要看真,要肯定它,是很費工夫的。特別是有爭議的作品,更不能輕率地把它否定,打入冷宮。有時不妨多看幾遍,多想一想,有的畫我是看了思索了若干年才決定的。有些畫這一代人決定不了,讓後來人再看。對畫就像對人一樣,要持慎重態度。”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現今很有爭議的書畫作品,自然也就會少了很多爭拗。


(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,書畫鑒定與美術史學者)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